top of page
蜀山南街.jpg

在紫砂的誕生地江蘇宜興丁蜀,有一條老街”蜀山南街”,在這條街上走出了許多紫砂藝術巨匠,包括當代的顧景舟大師;一千年前,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在這條街上教書,這條不足五百米,只有兩米多寬的老街,有人說,蜀山腳下的南街,是紫砂的發祥地,在街的西頭有一個學校,是道光年的建築,原來是一個私塾學堂,在光緒年間改為“東坡學堂”,是當代許多紫砂大師成長的搖籃,如今,紫砂壺中有一款經典之作叫“東坡提樑”,傳說是當年蘇東坡設計的,也許是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吧。    五百米的老街,今天還殘存有不足三百米,離它不遠處的西北面是新中國紫砂製作中心的紫砂工藝一廠,街的南面是一座復建的寺廟,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顯聖禪寺可惜在“文革”當中被破壞殆盡了​​。一條不長的老街,承載一部中國近代紫砂歷史,從這條老街上,走出了程壽珍,朱可心,王寅春,裴石民,顧景舟……如雷貫耳的紫砂大師,在這條老街上誕生了在國際上屢獲殊榮與大獎的紫砂藝術作品。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這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水土宜陶,砂壺宜茶,宜興被稱為陶都,其實,只有丁蜀鎮生產陶瓷,丁蜀的製陶歷史已有六千年了,但紫砂只有一千年,有文獻記載下來的歷史更短,蜀山作為中國紫砂壺的生產中心,真正把紫砂從日用陶瓷發展成藝術陶瓷的,有明確紀年的只不過五百年。    南街,只不過是一條只有兩米多寬的弄堂,長不足五百米,青石板下面是下水道,每天在這裡勞作的紫砂藝人已一個個離我們遠去,剩下的只有綿綿的記憶,這條街上走出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名字,承載一代代紫砂人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的足跡,生活在今天的製壺人們,已經很少會走一走這條曾經帶給我們紫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青石路,很少有人會再在這條街上站一回,抬頭望一望一線天空美麗的雲彩,也很少有人會在這條街上的祖屋中推開窗子,呼吸一下紫砂帶來的泥土和歷史的芬芳氣息,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到老屋貼上一副祈福的大紅對聯,點上一炷香,期望祖宗留下來的紫砂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轉載於網絡】

bottom of page